第154章 诸葛亮釜底抽薪,曹操的好大孙没了(4更)
诸葛亮的意图很明确:利用袁绍的钱粮、军械、马匹及其名号招募训练新兵,但绝不会把这股力量轻易投入与曹操的厮杀。
如今机会正好!
袁绍主动让刘备去常山屯田,直接避免了与曹操的直接冲突。
而谋划去常山屯田,诸葛亮又不禁想到在五丈原的屯田往事。
那时屯田方有成效,性命却已走到尽头;如今他还未满二十,拥有充足的时间。
屯田,修甲、积粮、练兵.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借助袁绍的资源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至于南下袭扰曹操的作战,交给袁绍的旧部即可;袁绍欲与曹操在东武阳决战一事,则完全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内。
不作死就不会死。
诸葛亮认为,袁绍若能忍一时之气,重拾昔日雄风,或还能与曹操一争高下;若执意与曹操争一时长短再遭败绩,其心气必将彻底溃散。
诸葛亮不是田丰,不会去阻止袁绍作死,但在袁绍作死前,诸葛亮会尽可能的为刘备攫取资源!
而前往常山屯田,正是当前局势下刘备获取资源的最佳途径
无论是战阵经验丰富的黑山军诸帅,还是渴望安定的黑山百姓,若能将其归附刘备麾下,必将成为不逊于幽州的根基基业!
即便是现在,幽州七郡在籍汉民总计也不才二十余万人。
乱世中,什么最宝贵?
是人!
有了人,才谈得上安定万民、开创未来;没人,匡扶汉室便是一句空谈。
正如诸葛亮与田丰辩论时所言:社稷之根本在‘道’而不在‘器’!道者,人心也。人心不灭,则社稷根本永存。
刘备还在深思。
牵招却已震撼不已。
张燕和公孙续侵扰诸县,诸葛亮想的是直接将黑山诸帅及其麾下百姓全部收服,以立民望;牵招想的仅仅只是屯兵震慑,以免冀州士民再受战火。
高下立判。
牵招许久未返回邺城,不知道如今的诸葛亮在邺城的名头,亦不知道诸葛亮过往功绩,遂将目光看向刘备,面有询问之意。
“子经乃我刎颈之交,我便实话实说了。”刘备也自诸葛亮的分析中领会到了要义,转对牵招道:“我欲成大事,立大业,子经可愿助我?”
牵招心头震惊更甚。
其实在方才刘备与诸葛亮的谈话中,牵招就隐约听出了不对劲,但由不敢肯定。
而此刻,刘备直言大志,证实了牵招的猜测。
“那大将军.”牵招是袁绍征辟的从事,对牵招有恩义而无仇怨,即便是刘备相邀,牵招亦不免迟疑。
牵招为人最重恩义。
昔年十常侍之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乐隐尸身,载其还乡。中途遇到山贼截道,史路等人四散逃走,唯有牵招垂泪恳求,最后连山贼都被牵招的义气感动,放其离去。
可见一斑。
刘备亦知牵招为人,故而也不愿欺瞒牵招,如实道:“我并非要让子经弃大将军而助我,而今我与大将军皆是为了辅佐天子、安定万民,子经只需在职责范围内助我即可。至于今后,若我与大将军起了冲突,我必不会让子经为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刘备当年便因公孙瓒和刘虞起冲突而陷入两难之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逃避,自然不愿因此而让牵招为难。
若是旁人,刘备必不会说得如此直白;但眼前之人是牵招,刘备不愿刻意隐瞒。
牵招暗暗松了口气:玄德还是当初那个重情义的玄德。
遂又道:“若是职责范围内,我定会竭力以助玄德!我虽不懂天下大势会如何演变,但却深知大势洪流不可逆改,即便强如公孙瓒亦是自焚于易京,倘若大将军最终为大势洪流所吞,还请玄德能看今日恩义护其一脉。届时,我亦愿与玄德共图大业。”
刘备大喜,握着牵招的手道:“有子经这话,我便放心了。”
牵招的想法跟田丰相似:只要袁绍还在,便不可能另投新主,哪怕是刎颈之交刘备也不行;袁绍若不在了,只要刘备能善待袁绍的子嗣旧部,便可投效刘备。
无关乎立场和情谊,而是重义之人恪守的道理。
得了牵招的答复,又有诸葛亮分析了去常山国屯田的利弊,刘备不再疑虑,转对诸葛亮道:“营中新卒前往常山国屯田诸事,就交由军师了。我与子经十年未见,今日定要饮个痛快。”
诸葛亮会意,起身作辞,不再打扰刘备与牵招的叙旧。
离了刘备的营帐后,诸葛亮便召来了关羽、颜良、文丑、焦触、张南,传达袁绍的军令。
颜良、文丑还好,二将本就是奉命当刘备的副将,刘备被调去何处,颜良、文丑就得跟去何处。
焦触、张南二将则是面色有异,但碍于颜良、文丑在侧,二将又不便明言。
诸葛亮洞明二将想法,直接吩咐道:“焦将军和张将军可去寻袁刺史,听闻袁刺史之妻乃中山人氏,何不携妻回中山祭祖?”
虽然袁熙当了幽州刺史,但袁熙之妻甄宓并未跟着袁熙去涿郡,而是留在了邺城侍奉刘夫人。
亦可以说,将甄宓留在邺城,亦是刘夫人替袁尚约束袁熙的手段之一,避免袁熙在外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
让袁熙携妻回中山祭祖,诸葛亮是存有想法的。
若甄宓没有留在邺城,曹丕便得不到甄宓,得不到甄宓的曹丕,自然就生不出曹叡了。
釜底抽薪,直接先将曹操孙子中最懂权谋的曹叡扼杀在娘胎中。
同时,此计还能避免将来袁熙因甄宓受制于袁尚而被迫与刘备反目。
再者,中山甄氏乃河北巨富,刘备率军在常山屯田,与刘备关系紧密的袁熙,岂能不促使甄氏提供“力所能及”的钱粮相助?
让袁熙携妻回中山祭祖的意义远大于其本身。
焦触、张南一听,顿时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袁熙要回中山祭祖,焦触、张南自然可以顺理成章地随行!至于到时候是去中山还是去常山,便是另一回事了。
4更来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