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6章 高振东的图穷匕见(4k,还有5k)
“如果这两条训练完成,那我们在海上的防空就基本能得到保障了,就算是空军一时间赶不过来,至少也能顶上一阵。”虽然岛上的联合指挥中心暂时对这两条船的防空能力不是非常清楚,但是一眼看上去导弹林立,看着就带劲。
“诶,你说奇怪不奇怪,护卫舰的防空导弹反而比驱逐舰的要大,也不知道改装设计的同志是怎么考虑的。”
驱逐舰舰体中后部改装的“挂逼式”垂发被铁板遮了起来,从侧面是看不出到底有些什么的,同志们能看见的,只有b炮位上的8联装便携防空导弹,对比护卫舰上的红外空空格斗弹改装的海旌旗-62,自然是小了一圈。
这两条舰是南部海域舰队的主力舰,久兴岛对此并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就不知道了,放心吧,能造出这么先进的武器的同志,肯定在这方面比我们聪明得多,这么安排,必有原因。”另外一位同志倒是很想得开。
“那是,也许是为了远洋吧,这样改空间能多一些,船上太苦了。”
他这个话猜对了一半,那个位置除了挂壁垂发之外,中间那一坨的确是为了适航性做了一些改装,经过重新规划和调配,的确是对乘员空间大有改善。
就在他们正在交流的时候,远在京城,海军的同志也下了决心。
“把东部海域舰队已经完成改装训练的一条驱逐舰和一条护卫舰都派到南部去,如果有事,就地增援南部舰队。如果没事,就当是改装训练的最后一个科目——远航训练。”
“嗯,这个考虑可以,海峡这里压力不大,这两条船调过去转一转还是很好的。当时高振东同志下的‘海峡无大舰’的判断,现在看来的确很准。”
说到这里,海军的同志对高振东当时对技术和应用态势发展的预测,佩服不已,这是既懂技术,又懂作战的典型啊,太准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面的海空力量被压缩后退非常厉害,现在我们的舰船直接从海峡通过已经是常态,在调兵上没有任何的问题。
“就这么干!现在我倒是有点希望旗人在那头干点儿什么动静出来了,哈哈哈。”
这就叫手中有枪,心里不慌。
——
高振东并不知道自己的“海峡无大舰”的说法被同志们这么夸赞,他现在正在接待来自榕城的西南飞机研究所的同志们。
空中优势战斗机的初步方案,他们已经拿出来了,现在就是到高振东这里来征求意见。
这东西内容不少,通过现在的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小水管传输,先不考虑安全保密问题,只说速度的话,还不如直接带着设计资料过来沟通来得快,毕竟对于西南所的同志来说,蹭飞机完全不是问题。
众所周知,几十年后带宽最大的传输方式是卡车拉硬盘。
而且这个事情,很多内容还是当面沟通来得更加直接方便,万一要在黑板上画个图什么的,电话里也没法搞啊。
“高总工,这是我们现在的总体方案,你看看怎么样,有什么意见。”
高振东翻看着手上的设计资料,很明显,同志们对此是下了大功夫的,和当时会议上的决定基本上一致,而且细化了很多,能用上的技术都用上了。
这东西看着眼熟啊,高振东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老头说的“就是十改”。
他手上这个方案粗看起来才真的像十的双发改,或者进一步说,更像米格设计局的真正绝唱——米格1.44,只是整体上小了一圈。
毕竟十爷如果是真的要改成双发还保留机腹进气,那么在进气道部分和1.44多半是要异曲同工,设计趋同的。
能让米格设计局在20世纪末还使用的总体构型,必定是有特异之处的。
但是在其他方面,和1.44的区别就很大了,例如机翼后掠角,又比如鸭翼的位置等等。
高振东看着图,突然来了一句:“这里改一改。”
西南所的同志看向高振东手指的地方,是机翼的前沿。他们有些奇怪,在机翼这一块,该做的设计、能用的新技术都用上了,还能怎么改?
“高总工,这里要改什么?”
高振东的手在空中做了个手势:“把这里扭转一下……”
他的话让同志们看懂了一点,但是并没有看得很明白,怎么扭转?为什么扭转?
见同志们有点不太明白,高振东知道自己这个动作有些抽象:“等等,我画给你们看看。”
诶,你早画不就行了嘛,同志们心中笑道。
高振东站起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机翼前缘扭转的示意图,这个设计来自多年后真正的十爷。
画完之后,同志们看着这个图,有点不明觉厉的感觉。
高总工将新飞机的机翼做了一个扭转,虽然扭转的角度、位置等都还没有确定,但是就他随手画出来这个翼型,就感觉很有说道的样子。
高振东拍拍手上的粉笔灰:“具体的扭转角度等参数,我们到风洞中去试验,但是这个要放到气动布局里面去。”
“高总工,这个扭转的用处是什么?”
高振东笑道:“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先透露一点,我最近算过,这能优化气动分布,提升大迎角性能,而且对于飞机的操控与配平有好处。而且能高低速兼顾,在这一点上,和双三角翼有那么一点点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到底为什么,你们自己分析吧,这样基础也能更扎实一些。”
和改进不同,既然是一架纯纯的新飞机,那高振东就倾向于只给方案和建议,更多是让同志们自己去推导和试验。
西南所的同志们并没有因此感到什么不对,高总过年这是在考我们呐,而且是把试题和答案都给了,现在要的只是中间的推导过程和答案的具体细节。
这对同志们来说,有挑战,但是也有信心。
这干起来才过瘾!
其实有部分脑袋转得快的同志,已经多多少少想到了一些,但是还不全面,他们相信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一定能破解高总工这个建议的秘密。
高振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秘密破解了,东西也就学到了。
西南所的部分同志们把高振东画在黑板上的图抄了下来,趁着这个机会,带队的同志对高振东道:“高总工,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有个小问题,这个飞机的大迎角性能远超过往我们接触过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用上双垂尾,垂尾的控制效率也不是很好。”
说这话的时候,西南所的带队同志有些心虚,实际上他们也没接触过多少飞机。
而飞机的迎角性能更好了带来的新问题,这对于西南所的同志们来说是一个甜蜜的烦恼,如果迎角性能不够好,压根就不用考虑这个。
不过甜蜜归甜蜜,烦恼却的确是烦恼,总不能学轰炸机继续往上面加垂尾吧?轰炸机运输机是低速飞机还好说,在战斗机上无疑是不能这么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高振东听见这个问题,丝毫不带犹豫的:“有两个方案,一个复杂难度大效果好,一个简单效果差点但是能用,选哪个?”
和高总工说事儿就是这么幸福,他不但能解决问题,甚至还能给你选择,在工程应用上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西南所的同志笑了起来:“高总工,您就别开我玩笑了,你知道的,我们当然是都想听,至于选哪个,后面再说。”
高振东也觉得自己问了一句废话,笑了起来:“前者嘛,就是类似鸭翼一样,搞全动垂尾,但是相比全动鸭翼和全动平尾,全动垂尾要复杂、困难得多。”
整个垂尾都动起来了,带来的控制效率自然大大提升,但是这东西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鸭翼的对称性更好、相互气流干扰小,对气动和飞控的要求小一些,而且鸭翼个头小一些,转动点要承受的力更小,总体自然比垂尾简单一点。
全动平尾也类似,它比全动鸭翼还要简单,因为已经不用考虑对后方机体带来的影响了,它已经在最后面。
但是全动垂尾几乎是把所有的麻烦都集中到了一起,实际上全世界真正在高机动、高速战斗机上用上了全动垂尾的也没几家。
说得难听点,技术不过关的,飞机飞起来之后稍微做个动作,一阵风就把垂尾吹飞出去了。
西南所的同志们也心里有数,这个东西不是现在能搞得定的:“这个有点太超前了,估计还得缓缓,那另外一个是?”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个简单,你们把垂尾后缘的后掠角做小一点嘛,实在不行,垂直乃至前掠也是可以考虑的嘛。”
都不用高振东画图,西南所的同志们就想通了这件事情,有些哭笑不得,高总工“糊弄事儿”的时候,那是真糊弄啊。
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糊弄”,那是真管用。
同志们不是想不到,主要还是这年头对气动的认知还是不够了解,有点儿神化了不怎么敢动手的感觉,高振东相信这一点会慢慢好起来的。
“啊这……还是我们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西南所的同志有些不好意思。
高振东摇摇头:“那也不至于这么不好意思,垂尾后缘小后掠角乃至前掠也不是没有问题,甚至带来的坏处比好处还多。所以这就需要你们去求得一个平衡。你们求稳的想法是没问题的,不过我们现在的计算条件和风洞试验条件都还可以,这样就能稍微不那么保守了。”
说完,高振东指了指飞机的前视图和各个剖面,对同志们道:“这个地方,不要用垂直过渡,做成倒梯形,带一点角度比较好。”
他指的地方,是飞机的下半机体,因为双发和进气道的原因,下机体剖面是一个方形的样子,特别是机体和机翼的前半结合部位。
这个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布置是近间距,而不是像后来白熊的苏-27和米格-29那样是宽间距布置,机身下方没有那个长长的凹槽。
同志们一听愣了一下:“高总工,这样的话,会增大机体正面的截面积,增大阻力吧?”
高振东点点头:“没错,是会增大一点截面积增大阻力,不过这样的话,机内空间更大,能装更多的油、设备,机体内部布置也更从容,而且这样搞阻力会增大但是不会增大太多,总体来说还是好处占多数。”
“不会增大太多?”这就有点想象不到了。
高振东点点头:“对啊,这种形状,截面积虽然增大了,但是你们要考虑整个飞机是个三维几何体,这种形状会减小飞机在空气中的湿面积,里外里一抵消,总体实际上还算能接受。而且这个形状,能增加机体的升力,将机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升力部分来考虑嘛。”
机身升力体?这又是一个新想法。
高总工总是能搞出这些活来,看着是个小改动,改着改着就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两台发动机的间距可以略微拉宽一点,现在这个太紧凑了。这个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了必要的之外,我的希望,是机体尽量不要出现凸起、沟槽、直角,整个机体要尽量光滑,但不能是圆形,尤其是正面和下半部。”
高振东图穷匕见。
他倒是没想着现在就搞什么隐身战斗机,那步子也太大了,但是他希望至少做到一点——这架飞机在必要的时候,能很容易的改成半隐身。就算是为后来的同志们打基础吧,至少能快速改出一个像模像样的。
“高总工,这么做的原因是……”
“嗯,光滑了阻力小,还有就是好看。”他信口胡说。
高振东一边说,一边将飞机方案图上的起落架舱门画成了锯齿形,并叮嘱道:“如果飞机机身上有检修口,舱门,做类似处理,太小的就做成六边形。”
(本章完)